一
神州大地,以石门命名的地方委实不少,然冠以县名的却仅此一家,别无分店。石门县地名溯源,出处有三:一是旧县城东出三里的红土坡有两面壁立如门的红岩山;二是城西南新街口的澧水河两岸石崖对峙如门;三是县城西北十余里处有一宛若门状的石隘,即被人誉为“天然石有门”的岩门口。三说并存,无一不与石头有关。看来,石门多石已不言而喻。
其实,石门不仅多石,且多奇石。纵横全县,参差比美的大小山峰多为岩山石峰,逶迤竞秀的河床溪谷亦是岩板或卵石,真可谓奇峰三千石堆垒,秀水八百石上流。由此可见石头之于石门的份量。站在湖南屋脊壶瓶山指顾东南,群山如浪,奔凑眼底;置身渫澧河滩环视上下,惊涛如山,裂岸拍空。山如波涛,波涛如山。正是这种静态与动态的“波涛”经过成上千、上万、上亿年的磨合,钟天地之灵气,吸日月之精华,方孕育出千姿百态、美不胜收的奇石。纵观石门,山多水多石亦多,山奇水奇石亦奇,山美水美石亦美。
从山脉水系上看,石门与曾出产和氏璧的荆山宝地一衣带水,与因奇石誉满天下的清江仅一山之隔。石门奇石远承荆山玉的余脉,近接清江石的灵秀,虽无太湖石、灵壁石之资历,也不若雨花石之细腻、巴林石之瑰美、柳州石之绚丽、太行石之敦厚、黄河石之粗犷,却兼有诸多名石之所长,且因多种地质地貌的孕育,多种矿物质的渗透,石种石品纷繁多样。以形而分,有溪河冲击而成的圆浑光洁的鹅卵石,有洞穴溶滴所致的嶙峋剔透的钟乳石,有风雨水洗刷营造的千姿百态的石灰岩,有与矿物俱生的棱角分明的结晶体。以质而论,有坚硬胜铁花岗岩,有厚重如磐的沉积岩,有纹理若肌的变质岩;以品而别,有巧夺天工的画面石,有形态逼真的象形石,有图案鲜丽的古生物化石,有千奇百怪的园林石,有天笔天书的文字石。视其状:神形兼备,气象万千,宏绘日月星晨图,微雕鸟虫鱼虾画;观其色:积红八方,汇翠九派,赤橙黄绿青蓝紫、七彩纷呈赛虹霓。其形态之美,色彩之艳,石种之多,国内外罕见。 …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:石门燕子石为古寒武纪古老节肢动物三叶虫的化石,由于多为黑底白图,且图案有如飞燕群舞、蝙蝠翔集,故俗称燕子石。其地质储量5000吨,堪称“中华一绝”。燕子石质地坚而不脆,色泽明快鲜丽,图案生动多姿,手感温润若玉,不仅可供于案头观赏,还适合雕刻成墨砚、笔筒、笔架以及人物花鸟、飞禽走兽等的工艺品,馈赠亲朋戚友。古代《西清砚谱》则将燕子石砚列为众砚之首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石门县名似乎并非只是如地名志上所考,还因藏匿众多奇石于门内而名。
二
奇石,又称观赏石、雅石、供石、石玩,韩国则称“水石”,日本则谓“寿石”,尽管称谓不同,但都是指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。由此可见,奇石是一种最为古老的艺术品,亦可以说她是与古老的地球同龄。奇石是天然的艺术,非人工所为。她是于沧海桑田巨变之中,于火山喷发、地壳裂变、山摇地动之际,于千百年风雨浸蚀、日月浸淫之下形成的奇状、奇色、奇质、奇韵之造物,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。奇石所具有独特的形态、色泽、质地、纹理,形成不可克隆的“唯一性”。可以说,世界上任何一块奇石都是独一无二的,正因为她奇在独一,贵在无二,人们便珍惜她,欣赏她,收藏她,把玩她。
中华玩石藏石之风,历史久远。石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因。古往今来,文人雅士皆视玩石为雅趣雅事,以石养身、以石怡性,以石励志、以石会友、以石传情。孔子爱石,以之比德喻高洁;屈原爱石,终至抱石投江汩罗;曹操乐石,“东临碣石有遗篇”;陶潜乐石,视之与菊同为友,东坡喜石,夜游赤壁乐忘返;米芾喜石,遇石而拜如痴癫。非但文人如此,帝王之家更甚之。秦皇阿房宫,不乏奇石装点;汉武上林苑,亦有怪石林立;唐宗宋祖,皆是喜以美石制玺之辈;时至北宋中后期,“花石纲”更是在我国石文化史上登峰造极。元代以降,石文化得到普及与发展,渐从皇家御苑、官宦园林、文人书斋走向民间商贾庭园、耕读之家。其实民间赏石玩石,只是一种回归,昔日卞和献璧,九死一生而无悔,即是民众执着追求奇石之美与真的典范。民众爱石,亦是普通人爱美的一种本性流露。加之民间自古便流行石能镇宅、致祥、避邪、保安之说,更使觅石、赏石、爱石、藏石之风广行天下,历久不衰,传承千古。
近年来,石门人承古人先贤之德,占天时地利之便,渐渐蔚成玩石藏石之风气。
石门古之玩石者,目前尚无文字可考,或许是因为为数不多、名气不大而未能见诸文字,或许是“不识庐山真面貌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吧。正式算起来,石门人玩石的历史始于上世纪90年代。那阵子,改革开放之风激扬起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,石门“门”内悄然兴起一群以赏石、藏石为乐的玩石人。石门奇石,有如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闺秀,为玩石者慧眼所识,终于走出幽深的闺门;亦如“为悦己者容”的美女,洗尽千年尘垢,以其村姑般的清纯美丽,艳压群芳,让赏石界惊叹,令世人瞩目。
石门玩石人从无到有,队伍不断壮大,从白发长者到黄髫童稚,从商海弄潮者到乡间田舍人,仕农工商,五行八作,竞相下河觅石。天南地北的石友亦纷至沓来,慕名拜谒。一时间,寻石热潮高潮迭起,石痴石迷比比皆是。有的夏不避三伏,冬不避三九,不管晴雨风雪,殷勤造访奇山异水,上下求索奇石美石。有的将居室改为藏石室,枕石而眠,倚石而坐,抚石而憩,大有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石”之势。藏石之家如雨后春笋。
由于石门玩石藏石者众,石展、石馆应运而生,石文化产业初露端倪。先后有数枚奇石在国际国内奇石展上摘金夺银。新世纪以来,石门奇石更是声誉鹊起,为神奇石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三
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奇石则是山与水孕育出的“爱情结晶”。一块块石头从山体上剥离下来,经过成百千万亿年水的冲洗、浸润、磨合,遂变得有了灵气,有了“石令人隽”的神韵。一块块精美的石头,便是这天地之间山川之中的精灵之物。石门玩石藏石界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他们所收藏之石,亦可谓气象万千:有的似泼墨山水,有的如工笔花鸟;有的宛若浮雕,有的状似塑像,有的逞猛兽之威,有的传鱼虫之趣,有的将当代伟人风采再现,有的为历史名贤倩影镌刻;有的画面蒙胧如雾里看花,有构图简洁如大师速写;有的蕴含小桥流水的诗意,有的尽展大河东去的壮阔;有的质地坚硬,作金声玉振之响,有的形状奇异,夺鬼斧神工之妙。有的精奇巧美,堪称天下一绝;有的珠光宝气,令人叹为观止。一块块神奇的石头,便是一首首诗、一曲曲歌、一幅幅画……乍看上去,它是静止的、凝固的、滞重的,如果欣赏者将心灵之光变焦变距变速,它就鲜活、灵动、激扬起来。
常言道:家拥石而富。这种富,决非只是物质上的富有,更是精神上的富有。玩石,可让人从石的神韵与意蕴中获取雅趣,可让人在商品大潮中寻觅淡泊与宁静;藏石,可让人在都市水泥“森林”中拓展一片出回归自然的天地。奇石不失为大自然的一种缩影,分明具有竖寸为山、横尺为河的神功。面对奇石一尊,人们似乎拥有了与大自然亲近的便捷路径、与远古洪荒聊天的话语权。
四
“与人交可得知己,与天交可得奇石”。石门石友们更是以石会友,隔三岔五相聚一堂,互相鉴品,切磋石艺,久而久之,渐成共识,决计以“石门石”的品名将石门奇石向外推介,并确定了五大品牌:即色艳若丹的“石门红”,黛色如眉的“渫水青”,素雅似玉的“壶瓶雪”,图案胜绘的“石燕飞”(即燕子石)、流光焕彩的“九澧玉”(又名火山玉)。此外,有的石友还发掘出绿松石、月光石、菊花石、太湖石等名贵石种。
石门奇石如此绚丽多彩,石门玩石人的精神层面同样绚丽多彩。大凡藏石赏石者,皆因其阅历、素养、爱好不同而选取奇石的标准风格迥异,有的喜雄浑大器,有的喜富丽堂皇,有的取古朴清新,有取典雅精致。有的爱将玲珑小石把玩于手,有的爱将奇异怪石藏之于阁,有的乐将雅石供于案几,有的愿将美石置于庭园。石文化便在寻觅、收藏之中悄然孕育,品位亦在欣赏交流中得以提升。石给人以情趣乐趣,人给石以石名品名。玩石者不仅给奇石取上画龙点睛般的美妙的名字,还往往因石而议,缘石生情,附以评介赏析文字:或一阕通晓流畅的古典词令、或一首明快清新的现代小诗,或一篇美妙抒情的微型散文,或一段亦庄亦谐的简短评论,或一条睿智精辟的警句,或一句幽默机趣的隽言。
如此丰富多彩的玩石赏石精神生活,是当今石门人追求美的一种正常反映。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就曾说过:“社会的进步,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。”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,从蛮荒年代、渔猎岁月、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、现代文明的漫长进程中,无论战争、瘟疫、饥馑、还是其它天灾人祸,都未能中止人类探索美、追求美、发现美、审视美、表现美、创造美、鉴赏美的活动。远古先民们刻在岩石上的原始绘画,是追求美一种印证;当今石门人乐此不疲地寻觅、收集、鉴赏、珍藏奇石,也是追求美一种印证。人们乐石不彼,登丘岗,下河谷,栉风沐雨,上下寻觅奇石,其趣盎盎、其情殷殷,其心诚诚,其志笃笃,于崎岖坎坷之中磨砺身心与意志,于砂砾乱石之中检验学识与智慧,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寻求美的期冀,靠毅力与眼力收获追求美的甜蜜。人们寻觅奇石过程,就是用审美的目光、审美的理念去辨别、去品味、去鉴赏奇石的过程。
荣格说:文化最后成果是人格。赏石文化概莫能外,同样也要归宿于人格层面。“石不能言最可人”,玩石者皆以石为友,尊石为师,借石为镜,赏石砺志,玩石健身,将奇石意象化、诗意化、人格化。从某种意义上讲:人品奇石石品人,品石即品自我身,是人品与石品互鉴,是石品陶冶人品。爱石赏石者,可以从奇石中悟出天人合一之道,可以品咂出艺术之诗意、人生之真谛,可以从中读出岁月之沧桑、历史之厚重,可以从赏石活动中体现一种人格力量、人格精神。石不能食然能品,人品奇石石品人。从某种意议上讲,赏石活动实则是一种人与石互品互鉴的过程。
分享到: